
今天有朋友提起王康去世了,我听了大吃一惊,我知道王康是文革老三届的高中生,应该还不算太老,怎么说走就走了?我在百度上搜索,果然找到不少悼念王康的文章。
记得多年前,我是在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上,看过王鲁湘对他的采访,当时就对他印象深刻,感觉老三届中,竟然有如此见识的人物......以后常在网络上关注他,还得知他的父母都是1937年四川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我的祖父王琎于1936-1937年的一年多时间中,曾在四川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和系主任,说不定和王康的父母还曾有过师生之谊,也许是这个原因,也许主要还是由于他对中华文明的许多观点和我相近,无论如何,相比无人不晓的明星易中天,我对他更觉一种亲切感。
我和王康没有交集,但他和我一样,都对思考中华文明的前途和命运饶有兴趣,网上有一段王康答记者,王康说,“中国决不能靠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都救不了中国,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这个结论是我至死不渝的。中国人的事情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而且主要靠生活在国内的中国人来解决……中国有这么多人,别泄气。” 王康是一位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思考的真正思想家,正是他对中华文明的这种自信心,常让我把他引为知音。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网络成了名利场,商业广告成了鼓吹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播种机,年轻一代"后浪"推前浪,媒体上再难看到王康这样的人物,再难听到王康这样的声音。
我想起《楚辞》中的《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王康成长的年代,忧患多于欢乐,所以他会创作《大道》。如今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山城早就容不下了王康,家国情怀为世人所不齿,先知先觉成了孤独的同义词,王康就是我们身边的三闾大夫。
今天的中国,王康这样的人太少了,王康之后无王康,怀念王康。
网上查到几篇关于王康的报道和文章,与大家分享:
(点击查看下面文章)
王康:中西方文化不同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