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69)

转发:巫宁坤(《一滴泪》作者)写的另一滴泪:《一代才女赵萝蕤》

【前言】朋友转来一篇报道《一滴泪》作者巫宁坤去世的文章《一滴无家可归的泪》(点击阅读),里面提到了当年动员巫宁坤回国的燕京大学外语系主任赵萝蕤,百度搜索“赵萝蕤”,意外又看到巫宁坤生前写的一篇《一代才女赵萝蕤》,特转发如下,与大家分享。============================================================================《一代才女赵萝蕤》我是很晚才有幸结识赵萝蕤的。1948年3月,我从美国印第安那州曼彻斯特学院毕...

  • 1156
  • 0
  • 27
  • 0
2021.07.05 09:57

对未知的世界抱敬畏的态度 - 推荐刘全慧的这篇文章

推荐阅读刘全慧文章:《杨振宁和爱因斯坦不断提到的宗教体验是什么?》刘全慧,男,1963年2月出生,湖南华容人,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全慧教授注意到杨振宁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大师共同推崇一种所谓的“宗教体验”的东西,所以他也想来研究一下大师们所说的“宗教体验”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个人以为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唯心主义的西方世界去生活十年八年,先体会一下西方文化和我们的东方文明...

  • 459
  • 0
  • 2
  • 0
2021.06.25 06:51

中西文明的彩色黑白差别说

最近几年我思想上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渐重新审视自己几十年来看待“唯心主义”的心态,开始以赞许的态度,欣赏那些“能够在唯心主义的自由王国中游刃有余”的西方文明史大师,如笛卡尔、洛克、伏尔泰、吉本、康德、罗素、汤因比、杜兰特……我也发现,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这些文明史大师,在我祖父的那代人(甲午战争前后出生)的精英学者里都找不到知音,张之洞、胡适、丁文江、傅斯年......要是和他们谈唯心主义传统在西方现代文明...

  • 361
  • 0
  • 9
  • 0
2021.06.04 13:27

一句话概括西学中学历史观

昌德兄隔洋出难题,问我: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西学和东学的历史观最大特点吗?我想这个要求未免也太苛刻了吧! 西方历史的面目几百年一变,再怎么抽象宏观,也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中西学特点的差别啊!就拿西方的历史为例,如果从亚历山大大帝算起,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希腊罗马史(BC350-AD476),约800年。2)教皇史(AD476-AD1350),约900年。3)人文主义史(AD1350-至今),近700年。希腊罗马史就是一部从柏拉图的理念说演变...

  • 273
  • 0
  • 6
  • 0
2021.05.30 11:23

读罗素《西方哲学史》有感:信息时代的分配不公,正在美国催生新的社会主义学说

一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可以用下面的几段感想来概括:1)文艺复兴运动启迪了中世纪的基督徒,欧洲人不再从内心去找罪恶的根源(原罪),“人”生来无罪!2)既然人是世界的中心,既然罪恶的根源不在人的主观世界,非此即彼,那么给人造成痛苦的根源必然是在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就是“社会”,既然社会是痛苦的根源,那么顺藤摸瓜,欧洲开始就有人就提出了人类千年来的社会基础“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注意:两千多年来,人类从...

  • 182
  • 0
  • 2
  • 0
2021.05.27 12:18

上海天平路的往事

有朋友转来微信公众号张左之的微信文章《天平路的那些人那些事》,闲话上海天平路历史风貌人情,里面提到我的母亲章映芬兄妹六人和他们的母亲。其中居然还引用到20多年前我修改我母亲的回忆文章时,帮我母亲加的一段文字:“每一次,当我踏进母亲和三哥在上海天平路的住房,一声‘亲娘’喊出口,顿时我就把那充满黑风恶浪的文革现实生活抛到了九霄云外。“母亲的一声‘映芬’,就又把我唤进了母亲从小为我们母女所建立的那个永恒的精神世...

  • 346
  • 0
  • 6
  • 0
2021.04.16 21:35

“张君劢问题”比“李约瑟问题”更值得今人关注

这两天看刚买的一本由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科学与人生观》。这本书其实就是1923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一本关于“科学和人生观”论战文章汇编的重新印刷。 张君劢于1923年2月,应清华大学邀请,为当年毕业班同学做了一篇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演讲。不料演讲遭到了丁文江的强烈不满,丁文江写文章批驳,进而引起了包括胡适、陈独秀、梁启超众多名人卷入大论战。这场论战,当年轰动全国,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 261
  • 0
  • 3
  • 0
2021.03.30 11:04

祖父王琎的老友查谦(续篇)

翻出十多年前的旧文《祖父王琎的老友查谦》,完全是由于前几天姚韧九兄发来几张他祖父保存的1933年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的老照片引起的。姚韧九兄的祖父姚国珣曾是我祖父王琎在二三十年代任《科学》杂志主编时的助理编辑。他发来的这几张老照片引起另一位中国科学社的后人钱永红兄(钱宝琮之孙)的注意,永红兄随即在1934年的《科学》杂志上挖出《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纪事》一文,巧的是这份纪要居然就是姚国珣当年所整理的,...

  • 204
  • 0
  • 3
  • 0
2021.03.14 18:50

祖父王琎的老友查谦

到1974年,我已在武汉拖拉机厂从半工半读的学生变成了工人,从学徒变成了“师傅”。我当过锻工、钳工,开过钻床,通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当上了电工,还是机修车间一个电工班的班长。我并没有忘记小时候要做“物理学家”的理想,“电工”是机械厂里最接近“物理学家”的工种。一天下午,一位家住武汉大学的新工人,在我的工作台旁,和大家点评起武汉大学的“儒家”知识分子。老校长李达已斗死八年了,大右派曾昭抡死了也有六年,历史系的某...

  • 307
  • 0
  • 6
  • 0
2021.03.14 10:19

一篇旧文:为杨竹亭先生编著《纪念胡刚复文集》所写的序言

【说明】这几天清理资料,翻出一篇2007年我应杨竹亭先生之请,为他编著的《纪念胡刚复文集》写的一篇序言。一晃这也是14年前的旧文了。提起杨竹亭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的副会长,中国科学社社员,是王琎四十年代在浙大湄潭时期的学生。前两年他以95岁高龄在上海辞世。我和杨竹亭先生十分投缘,他生前告诉过我许多关于我祖父在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社的老话和故事。我的这篇旧文也提到了我和中国科学社的另一位...

  • 213
  • 0
  • 3
  • 0
2021.03.06 13:22